调素琴的素的意思
调素琴的素的意思,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难免会接触到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需要我们精准的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下面就带大家看看调素琴的素的意思。
调素琴的素的意思1
“可以调素琴”的“素”的意思是指无修饰的琴。“可以调素琴”意思是不是浓词艳曲的那种音乐,这里作者是想说自己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恬淡生活。
调素琴这句话出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陋室铭》。刘禹锡在担任监察御史的期间,曾参加过王叔文的永贞革新,但最后革新失败了,刘禹锡也被贬至安徽和州县里担任通判,当初的知县曾逼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面积都会减少,最后搬到了一间小小的斗室里。刘禹锡忍无可忍,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将其刻上石碑上,立于门前。
作者借由《陋室铭》来表达自己的品行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绪,《陋室铭》只有简单的81个字,但文章层次明确,先以山水点明主旨,再以室内外描写渲染氛围,最后再引用古代圣人之言,以做反问,余韵流长。
文言文全文及译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楚紫云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调素琴的素的意思2
调素琴什么意思
1、所谓“素琴”就是指琴身上未加装饰的琴。
2、一般古文中指代瑶琴、玉琴。
3、所谓“调素琴”可以理解为抚琴奏曲,一般古文中有时也以“丝竹”来指代抚琴。
可以调素琴的调意思是什么
1、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2、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陋室铭》
6、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可以调素琴的调读音
1、调素琴读音:tiáo sù qín
2、陋室铭原文: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处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出自唐刘禹锡的《陋室铭》。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此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馀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评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
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
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