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匹夫是什么意思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匹夫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很多的成语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成语的主要意思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以下分享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匹夫是什么意思。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匹夫是什么意思1
解释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不可强迫首领归降。
出处
《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清《三侠五义》第30回: 颜生道:“书云:“匹夫不可夺志也”,况愚兄乎?”白玉堂见颜生毫无回转之心,他便另有个算计了。
读解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领导人)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所以,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出自:战国孔子《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注释:在这里的三军在古代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表示人数非常其多。匹夫指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匹夫不可夺志的例子
司马迁立志著史书,入狱受宫刑不改初衷。公元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在一次战斗中惨败,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谈到处理此事意见时,只因说了几句客观的公道话,便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牢狱,并被处以宫刑。
这对司马迁是一次极大的侮辱和打击。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留给他的事业,又顽强地坚持活下来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腐刑,所以要隐忍苟活,是因为我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史料,要撰写一个阐述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书,建立一家之言,不让国家的历史断绝。
假如书已写完,并传布于世,即使要我立刻死去,也是绝不后悔的。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阿世,所以敢于秉笔直书。
他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与经传比高低,所以竭尽他的才力与心血,以高度严肃郑重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光辉巨著——《史记》。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匹夫是什么意思2
自古以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国家”两个字,有宋代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志告乃翁”;以及现代鲁迅的“横眉冷对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可是21世纪的今天,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天下兴亡”这四个字。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大概意思就是: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英明,这样的气魄在今天恐怕是难以存在吧。如今,人们的观念是自己吃饱喝足穿暖肚子饿不着就皆大欢喜了。拿最近韩国发生的棒子这件事来说吧。韩国明星在我们国家大红大紫,但因为中韩的原因,我们国家一些脑残粉丝竟然站在韩国明星的立场。没错,喜欢谁是自己的自由,但是国家要放在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其次再考虑个人利益,不是应该这样吗?
也许,有人真正理解“天下兴亡”的内涵,那谁做到“匹夫有责”呢?或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中国的14亿分之一,不是什么领导,我的一举一动不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影响,这样就错了,正是因为你是这14亿分之一,你就有维护和保卫国家的权利,因为不经意之间的举手之劳,你就可能使得我们国家形象前进一步,就像最近新闻报道中国游客在外国让自己的孩子随地大小便,这样的.行为就是给我们国家抹黑。无论走在异国他乡,还是街边小巷,你都是一名中国人,身上挂着的是中国人的标签,所作所为要有中国人的气魄和品质,要时刻记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虽然现在不可能让我们成为文天祥、陆游那样崇高的人,但我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无论做什么事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国家利益,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总有一些我们无法与之抗衡的事物,当面对这些无法抗拒的困难时,是勇于与它抗争,还是退缩呢?
20xx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群大学生在长江边游玩,忽然有人听到一阵求救声,大家向江中望去,只见两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在大声呼救,不知所措。大学生们当即决定到江中救人。随后,便组成人链对江中遇险的孩子施救。最终,在众人的努力下,孩子被就了上来,但却有三名大学生因为体力不支导致人链断裂而被江水冲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消息一时间轰动全国,人们在对这一悲剧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进行了反思:到底该不该去救落水的孩子?大街小巷众说纷纭,为两个孩子而失去三个国家栋梁之才是否值得?
关于是否应该救人的问题,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该救!但不一定要用生命去冒险。生活中为救溺水者而导致施救者死亡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了,甚至还有施救者搭上性命也未能成功营救的事例。或许,我们是时候该反思了,要是救人的时候不逞能,而是冷静下来想想办法,向他人求助或是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去救人,而不是以身犯险,此类悲剧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是脑子一热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这种“勇敢”显然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勇敢不是蛮干,而是审时度势,找准最佳时机,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纵观古今,中国从来就不乏雄才大略的谋略家和一些深谙行军用兵之道的将军。当他们面对正面不可战胜的强敌时,往往不是不假思索地冲上去蛮干,而是等待战机,而后一击制敌,逆转战局,所谓“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反之,喜欢逞匹夫之勇的将军的结局往往是一去不回,落得惨死。
“知进退,方能明得失”。我们不但要勇敢,还要勇于“不敢”,该勇敢时就不退缩,该退时就不要逞能。勇于不敢不代表你胆怯,知进知退,更能体现你的智慧。智者行事,必三思而后行,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状态,看清自己,知晓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勇气用对地方,方为大智!
一只优秀的猎豹不会冒然攻击自己不能战胜的对手,一个拥有大智的人不会逞匹夫之勇。善用你的勇气,做一个深谋远虑的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