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阳气比较有效果,在生活中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发生阳气不足的问题。诱发阳气不足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先天性因素之外,患者在生活中经常饮食不规律、不爱运动、 情绪波动大等因素都会导致阳气不足的现象发生,下面分享如何补阳气比较有效果。
如何补阳气比较有效果1
补阳气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多参加体育锻炼。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如果患者发生阳气不足之后,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最好是采取有氧运动比如瑜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可以达到补阳气的效果。除此之外,患者在锻炼的同时也可以晒太阳,这也是补阳气最好的方法。
第二、饮食调养。饮食补阳气效果非常明显,患者在平时可以多喝羊肉汤,羊肉属于热性食物,可以起到补益阳气、祛寒止痛的效果。
第三、中医治疗。中医博大精深,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来调理身体,达到补阳气的效果,患者可以采取艾灸疗法,主要是沿着颈椎到尾骨进行艾灸。
患者要想快速补充阳气,可以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解。一般来说阳气不足在冬季时出现的`症状会更加明显,此时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养成热水泡脚好习惯,因为脚上有很多穴位,每天坚持泡脚,不仅可以让身体快速暖和,而且还可以调理阴阳平衡。
如何补阳气比较有效果2
中医阳气不足怎么调理
饮食助阳
从中医角度看,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主要有热、温、寒、凉“四气”。食物入口与药物治病是同一道理,性味合于人体则除病健身,不合于人体则增病损身。寒凉的食物会有损阳气,温热的食物能固护阳气。
寒凉食物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薏苡仁、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菜、马齿苋、茄子、藕、豆腐、紫菜、海带,田螺、螃蟹,梨、香蕉、西瓜等。
温热食物 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如高粱、黑大豆、糯米,南瓜、韭菜、辣椒、大蒜,牛肉、羊肉、鸡肉、鸽肉、虾、海参,荔枝、龙眼肉、大枣、栗子、核桃肉、生姜、小茴香、花椒等。
平性食物 介乎寒凉温热之间,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如大米、小米、玉米、黄豆、豌豆、芝麻,包心菜、胡萝卜、土豆、淮山药、木耳,猪肉、兔肉、鸭肉、鹌鹑肉、燕窝、鲈鱼、泥鳅,无花果、椰子、花生、苹果等。
阳虚人群常用食疗方
外感风寒 表现为怕寒怕风、流清涕、后脑疼痛者,可用生姜30克,葱白3段,红糖30克煎水温服,以助阳散寒。
食用生冷腹痛腹泻 表现为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大便清稀者,可用生姜15克,胡椒30克,猪肚200克炖汤,以温中止痛。
妇女月经量少痛经 遇温则减、四肢冰冷者可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200克炖汤,或鲜艾叶15克,生姜10克,炒鸡蛋,以调经散寒。
夜尿频多、腰膝酸冷、四肢乏力 可用巴戟30克,杜仲30克,乌鸡半只煲汤,以固肾缩尿。
起居保阳
睡子午觉 中医古籍《素问》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提示人们需要合理地安排起居。其实我们每天的.睡眠就是保护阳气的一种很好方法。
国医大师朱良春介绍自己养生经验时说,无论工作多繁忙,抓好睡眠时间是精力充沛的关键。
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是人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阴阳交接时候,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
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萌发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睡到第二天10时也补不过来。
日积月累阳气虚的表现就呈现出来。
一天之中还有另外一个阴阳交接的时候,就是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初生。
在这个时候睡觉是让阳气潜藏,就能达到护阳之效。
养生学上称这两个时段的睡眠为“子午觉”。
睡眠除了要有日周期,还有年周期。春夏之时,阳气升发,适宜晚睡早起,外出吸收阳气。
秋冬之时,阳气敛藏,应该早睡晚起,收藏阳气。
顺时养阳
根据阳气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调节起居饮食,顺时顺势而为,阳气才能旺盛。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提出了适时养生的概念。中医古籍《素问》提出,“春天应调畅情志,养护肝气;夏天应控制怒火,养护心气;秋天开始注意休息,收敛神气,养护肺气;冬天注意保养身体,无动欲望,养护肾气。”
夏季养生 夏天大自然的阳气地上最盛,地下阳气最虚。
人亦应之,此时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空虚于里,若此时因贪凉吹风、伤于冷食、熬夜、过劳,使邪气乘虚长驱直入,易发生面瘫、胃肠炎、心肌炎等疾病。
可见夏季是人体内阳气最弱之时,须时时固护。
本身体虚之人,在夏天可用六君子汤(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人参(生晒参)炖瘦肉汤益气生津;淮山莲子芡实汤健脾益气,或用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等方法,顺应季节补养阳气。
冬至养生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从中医角度讲,冬至是阴气盛极而减退,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
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故此时养生以静养为主。
可以遵循“养肾固精”的原则进补(例如膏方)。
如何补阳气比较有效果3
调理阳气的方法
仲景用扶阳法治水肿病通扶阳气以助其功
本法主要针对外邪阻滞,气血兼夹,气机不畅等导致阳气被遏,功能受限而言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达于卫表,营卫和谐,卫外得固,则防御邪气。
阳气达于肌表或收敛于内均倚气机之变化。机体的正常升降出入,阳气输布四达,才能发挥温熏、推动、气化、防御、固摄等各种功用。《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一旦气血壅滞,营卫不调,气机转枢失司,流行受阻,阳气郁遏,就会产生疾病。在此理论指导下,笔者将仲景治法归纳如下。
通阳达邪散水法
此类皆由阳气被外邪所遏,通扶阳气以发汗达邪、散水消肿,通过宣通郁滞之阳气,使卫阳得通,抗邪有力,以期正复邪祛之目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因营卫不和,外邪袭表,肺失通调,治节不利,以致水溢肌肤,一身悉肿,水湿之邪客于肌肤分肉之间,治当通扶阳气,宣肺散水。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以越婢汤通扶阳气,散水清热。如风水兼有表虚,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防己黄芪汤主之,此乃风水表虚,腠理不固所致,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若皮水见“四肢聂聂动者”,乃水气相搏,是为脾肺气虚,水湿内停,阳气被遏所致,以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治之。
通阳化瘀行水法
水与血生理上同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
水肿日久,水湿停聚,一则久病入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形成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留滞。
反之“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利则为水”,瘀血阻滞又可加重水肿。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上焦,泛滥为肿;瘀血阻滞在肾,温煦失司,气化失调,水湿停聚而肿。
仲景在论及水肿与瘀血之先后时,言“血分”为水瘀互结,位深难通,故难治;“气分”为水液阻滞气道,位浅而易行,故易治。其治疗以通阳化瘀、行水消肿,临床多用当归芍药散化裁。若瘀水互结于膀胱,则当桃核承气汤以通阳化瘀。
通阳疏机利水法
气能推动水液运行,“气行水亦行”。
水液的输布转化为汗、尿等并排出体外,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
《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也。”
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通调水道、肝气的疏泄、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及三焦的通利共同作用,才能将水液输布四达,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过程才能顺畅。
反之则输布代谢障碍,必致水液泛滥。《伤寒论》第96条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仲景言此为气机不畅,三焦决渎失常,水饮内停所致,故当以小柴胡汤通阳疏机,去黄芩以防其凝聚寒饮之弊,加茯苓淡渗利水。
温扶阳气以助其用
本法主要针对脏腑阳气虚损,温煦气化不及而言的治疗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阳气是水肿发生与否以及发展转归之关键,阳虚则温煦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为肿。
“寒者温之”,阳气得盛,水湿乃化。
故仲景临证善用温扶脏腑阳气的办法治疗水肿,这亦是三阴病的主要治疗法则,是仲景扶阳法的重点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