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即将离家、将独立过生活的青少年子女,美国心理学家建议,可以透过安排家庭成员间的深度对话,帮助彼此面对生活中即将到来的巨大转变。让孩子知道即便未来离开家,家人仍是彼此的心灵避风港,回家团聚是一辈子的习惯。
法律上的成年人定义是18岁,即将离开父母羽翼保护、赴外地独自生活的子女,心理上是否也已经成熟了呢?
“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谈”也许不是东方父母熟悉的沟通方式,不过,刻意安排家庭成员间的深度会谈,尤其有即将离家生活孩子的家庭,在会谈中检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角色、责任的移转,分享喜怒哀乐等,对于彼此面对新生活的心理准备,很有帮助。
虽然家庭会谈立意良好,但许多家长却表示,孩子们对于“家庭谈话”有诸多抱怨,原因就在于双方对于聚会的期待与需求有所不同。
随着孩子的成长与时间的推进,彼此的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早已有所改变,尤其对已接近成年的孩子,如果父母话题老是围绕在“为什么每次离开餐桌不收拾?”、“房间乱成这样什么时候会收?”或是“可以少打一点电动吗?”等,只会让家长与青少年孩子的关系对立,当然让子女排拒与家长对话。萨区提醒,亲子关系并不是警察与小偷、检察官与被告。
透过深度对谈,彼此有能量面对新生活
要如何才能促进家庭成员的深度对谈、让家庭成员彼此接受新生活的改变呢?建议,对谈时可以透过一连串有顺序的问题,从过去、现在及未来等面向,一一探讨家庭成员间责任、权力和关系的转变,如此也能促进成员对于家庭功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建议成员间可以思考的问题,依序如:
1.子女/父母亲分别认为自己现阶段在家庭中的责任、决定权为何?
2.承上题,两代的重叠处为何?两代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为何?
3.去年此时彼此的分工责任为何?
4.今年有哪些需要改变?
不论孩子处在人生中的哪个发展阶段,父母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来自何方;同时,父母也像是一座灯塔照耀着孩子,让彼此得以联系,当孩子看到父母甘愿为了家庭付出、为彼此设想,他们也会从中获得前进的力量。
家庭会谈的目的不只是在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点滴,更重要的是,是家人情感连结所在,也因为有着彼此的凝聚,才得以让一家人共同成长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