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问题也是让各位父母焦头烂额,翅膀长硬了,父母说什么都油盐不进,最后总是闹的很不愉快,孩子渐渐就疏远了父母,如何调节青春期叛逆情绪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调节青春期叛逆情绪1
1、鼓励肯定孩子。
人无完人,孩子也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于孩子的优点,父母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那么这个优点就会一直保持下去。对于孩子的缺点,父母要给他改正的时间,同时多从正面引导他,慢慢督促他改正。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不听话”等标签,因为这样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更难以改正缺点。
2、学会放手,让孩子多去尝试。
青春期是孩子表演的舞台,既然主角是孩子,那家长最多就是导演或者助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做事目标,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如果感觉做事有困难,我们给孩子一些建议供参考,当我们这样说时,我们的谦虚态度会让孩子易于接受。当孩子尝试去做时,我们适当给一些肯定与鼓励,会让孩子带着好心情去努力。
3、尊重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他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时,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表达意愿时有人可以当回事儿。父母在生活中的某些情况下,可以多问问孩子的意见,特别是有关于孩子的事情。这样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就会更加地开心和快乐。
4、尽可能多的和孩子沟通。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桥梁,孩子之所以会在青春期变得叛逆,无非是独立自主的意识在青春期的头脑中不断的增强,孩子拥有各种各样的探知欲望,或是想要尝试或是想要表现,而父母的权威总会让孩子产生反抗心理,会让孩子更加迫切的希望展现自己的能力。当父母和孩子发生分歧的时候,父母不应当给予否认孩子,坐下来与孩子好好沟通,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5、降低期待,看到孩子的优点。
叛逆期的孩子会让家长烦的很,感觉这个孩子浑身都是毛病。根本找不到一点优点。但是,如果放下对孩子的期待,你会发现孩子其实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即使孩子惹我们生气,我们也要努力找到孩子的一个优点。找到孩子的优点,我们就不会觉得这个叛逆期的孩子那么烦了,我们的情绪也就稳定了。而且发现孩子的优点,还会帮助孩子更加自信。
6、孩子犯错不要打骂。
成年人的犯错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所以吃过亏的父母都会严格要求孩子尽量地做到正确。但是提醒各位父母:孩子有他自身发展的特点,本身就是边犯错边成长的。父母对孩子的错误首先要表示理解,然后听听孩子的想法,再针对性地引导。千万不要采取直接否定、讽刺、挖苦式的教育,孩子心理反感的同时,根本听不进父母讲的大道理
如何调节青春期叛逆情绪2
1、学会发泄不良的情绪
一般到了青春期人们的烦心事多,而且会面临着多种考试以及学习压力大,再加上性格上发生很大改变,会让青少年不喜欢向他人倾诉。此类人群可以向家人或者朋友倾诉烦恼以及忧愁,能消除内心的压抑感以及烦恼。另外,也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消除精神上的疲劳感,同时也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除此之外,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能让人们面对困难以及挫折,勇敢的面对现实,而且对未来充满了一定的希望,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让人们一直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2、努力提高修养及认知
一般文化素质比较低,而且缺乏修养的人群不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以及修养的人群,能控制好情绪,而且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青春期应该提高修养及认知水平,不仅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也让人们快速的调节不良情绪。
3、要学会自我安慰
当人们出现消极心态时,应该及时找出各种理由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这样能让心理上得到平衡,稳定了其精神,而且转化了不良的情绪。另外,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压力,比如散步、听歌或者和朋友一起玩玩游戏。
4、保持适当的热情和紧张
紧张属于一种情绪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平时上课或者做事情时,应该保持适度的紧张,做到松弛有度,能稳定好情绪,把握好生活节奏。另外,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必须要符合社会道德以及规范,要及时打消不合理的念头,不能过度的苛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愿望,只能通过自己奋斗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才能受人尊重,而且维持了心理上的平衡。
5、不要总是强迫孩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他受邀到武汉大学演讲,一上讲台,就拎出一只还在“喔喔”叫的公鸡。并掏出一把米往公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但陶先生一放开手,恢复了自由的公鸡扑哧了几下翅膀,自己吃起了米来。
在听众一头雾水之际,陶行知从容不迫地说道:“我以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强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很多!”
父母应该懂得强迫孩子学习效果并不好,填鸭式的教育更是效率很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总是吝啬你的言语,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强迫要好。
6、学会理解孩子
正如孩子了解你的过程,在你对孩子发表任何看法之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么做后会有什么感受,他期望别人怎么看他,他想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什么。
尽量多抽出些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尝试着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