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性格特点,留守儿童是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下面看看留守儿童性格特点。
留守儿童性格特点1
1、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2、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
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
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2.3%,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
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
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性格特点2
敌对情绪比较严重
“留守儿童”有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怠工、敌对等消极心理问题,导致打架斗殴、结伙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一些严重者参与盗窃抢劫,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人际关系敏感而且紧张
“留守儿童”在情感和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留守儿童”似乎不爱交际,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更喜欢孤独和自闭。
极端情绪比较明显
“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父母,缺乏父母的直接照顾和保护。他们精神上不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沉默、内向和不快乐。最突出的`是情感悲伤、焦虑、厌恶、怨恨和抑郁。
对待学习的心态比较消极
“留守儿童”说他们学习有困难。此外,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纪律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低,成绩不理想,缺乏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因此,他们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如厌倦、逃学和缺乏学习动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积累的结果。太原科大医院心理专家解释道,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受到父母的教导和照顾,所以他们心中有一个只有父母才能解开的深深的结。留守儿童这个词听起来像一个简单的四字单词。然而,当我们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时,谁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大标志。
留守儿童性格特点3
一、留守儿童生存状态
人自由度的增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强烈渴望,存在每个人心中。有所顾忌的我们没能迈出远离的脚步。在农村,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谁在家耕作,会感觉非常自卑。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一种群体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人们冲出乡村,涌向远方。老人空巢、新建楼房空无一人、绕膝之童无所依靠成为留守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志愿服务中发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大体分四种
1. “父母”成为一个虚拟地符号
我们的爱心妈妈徐海城与对接的孩子每经常进行电话、书信交流,给班主任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多留守儿童的老师讲没有家长与他们联系过。几个月或一年家长们会带着新奇的物品匆匆与孩子相聚一次。电话都非常少。父母成为能带来新鲜物品的'代名词。孩子成为物质孤儿。
2.隔代养育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养育。老人的精力、体力、观念在一个大脑容量在6岁时就接近自己、精气旺盛、不畏虎的牛犊时,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吃饱穿暖、不到处跑、不惹事是他们承袭的最好的育儿观念。至于孩子这个时期的需求是什么?他们不懂,也不会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对孩子学习的辅导,行为的引导了。
3.寄养
亲戚、好友家中代养。目前出现了一个新行业护理中心。很多外地的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又不想孩子放回老人家,只能选择这种寄养形式。
我们这里主要讲生活在亲戚好友家、这些被寄养儿童从小远离父母,使得父母对他们的教育鞭长莫及,很多抚养人由于碍于情面,对寄养儿童的教育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态度,孩子毕竟不属亲生,在管教上多有顾忌,很难把握管教的尺度,担心如果管得太多太严了,孩子把事情告诉亲生父母,反而不利于亲戚关系的维持,吃力不讨好、
4.独自管理
枣庄滕州界河镇,10岁的留守儿童爸爸外出打工70天没有消息,独自生活70天,每天喝凉水吃煎饼。对于人的到来表现得比较冷漠。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小毛病很多。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诚信观念。他们爱占小便宜,对别人的痛苦无所谓。行为容易出现偏激。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面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
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