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裤颜色判断妇科疾病
内裤颜色判断妇科疾病,内裤是女人的贴身衣物,也是保护女人私处健康的一道屏障,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可以从内裤的颜色查看自己是否有妇科疾病,下面是内裤颜色判断妇科疾病。
内裤颜色判断妇科疾病1
一、内裤上有血迹
1、尿道有红色分泌物,多是肿瘤的临床特征;
2、肛门处有血迹,鲜红色,就要考虑是肛裂、痔疮的发生了;
3、肛门反复出现暗红的血液,多是直肠或大肠有恶性病变的征兆。
二、内裤上的白带不正常:
1、当白带出现数量、颜色、气味的变化时,就预示着发生疾病。
2、如白带中混有血迹,一般为重度子宫糜烂、子宫内膜癌等。
3、如白带呈洗肉水样,有恶臭味,往往是子宫癌变,少数人亦可由输卵管癌所引起。
4、如白带量多,呈蛋清或白色水样常揭示子宫糜烂、卵巢功能失调;
5、如患有结核、贫血、糖尿病或体虚的女病人,白带也常会出现增多的现象,但没有臭味;
6、如白带呈白色糊状,或凝乳状,或呈豆腐渣样白带,常揭示霉菌感染;
7、白带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脓性状,多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如伴有臭味、外阴瘙痒,多为阴道炎。
三、经血颜色过深或过浅
女性病人来月经时,经色紫暗、黏稠、夹有血块或豆沙状者,中医认为是宫虚有寒;经色浅淡,状如米泔为真阳极虚。
专家答疑:经前内裤浸湿是得了妇科病吗?
Q:每逢“例假”前一段时间,内裤总是湿的,换下来的内裤上有淡黄色硬糊状斑,但无怪味,持续约1个星期后才转为正常,是不是得了妇科病呢?
A:女性内裤浸湿,往往是白带造成的。白带的主要成分是宫颈粘液。在正常的月经周期中,随着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不同,宫颈粘液也发生质与量的周期性变化。
一般情况下,月经周期开始阶段宫颈粘液分泌较少,只有淡黄色粘稠的液体,随着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的不断增高,宫颈粘液的分泌量也逐渐增多,而且粘液中水分增加,变得稀薄而透明,直至排卵期达到高潮。故越接近排卵期,内裤浸湿的感觉就越明显,有时甚至会看到粘液。
因此,女性经前一段时间内裤浸湿,属于一种生理现象,不是妇科病。当然,如果白带经常增多,或者颜色改变(如变黄、变红)以及出现特殊的气味,那就可能是妇科病了。
内裤颜色判断妇科疾病2
一般来说,病理性的白带多为炎症性白带、肿瘤引起的白带和异物引起的白带。
以下几种病理白带均为常见症状:
1、白色或灰黄色泡沫状白带:如果发现内裤上的分泌物为黄色或黄中带浅绿色,有泡沫、怪味,且阴道有烧灼感,外阴瘙痒,就是滴虫性阴道炎!
2、凝乳状或豆渣样白带:为念珠菌阴道炎特征,常伴有严重外阴瘙痒或灼痛。
3、灰色均质鱼腥味白带:稀薄,少量到大量,味道难闻,常见于细菌性阴道病。
4、脓样白带:色黄或黄绿,粘稠,多有臭味,滴虫或淋菌等细菌所致的`急性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管炎均可引起。宫腔积脓、宫颈癌、阴道癌或阴道内异物残留亦可导致脓样白带。
5、血性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应考虑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宫颈息肉或粘膜下肌瘤等。安放宫内节育器亦可引起血性白带。
6、水样白带:持续流出淘米水样白带,如果还伴有奇臭,一般为晚期宫颈癌、阴道癌或粘膜下肌瘤伴感染。阵发性排出黄色或红色水样白带应注意输卵管癌的可能。
7、乳酪状白带:白带浓稠,略带甜味,阴部有些搔痒,应注意念珠菌感染的可能。
8、黄绿色白带:白带稀薄带有泡沫,味恶臭,经常有阴道搔痒,阴道滴虫感染可导致黄绿色白带。
9、褐色白带:白带水状,带有霉味,疑似是阴道炎,或是子宫内膜炎或是子宫内避孕器所造成。
10、带有血液的白带:常见于生殖器肿瘤、炎症及宫内放置节育器等。
11、豆腐渣样或凝乳状白带:伴有外阴部奇痒者,多见于阴道霉菌感染。
12、白带过多:常弄湿内裤,可能是子宫粘膜下肌瘤或输卵管癌引起。
内裤颜色判断妇科疾病3
1、白色或微黄:该颜色通常为正常,只要不伴有阴道炎的症状(如瘙痒、灼烧感等等),是不需要进行治疗的。
2、黄色或青绿色:阴道炎可伴有黄色或青绿色的白带。但白带颜色黄或绿不一定是阴道炎,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讨论。若女性是突然出现黄绿色白带则阴道炎可能性较大,建议直接去医院就诊检查白带常规;
若黄绿色白带呈周期性且无明显阴道炎症状,建议女性先做白带常规,若正常一般可能是激素导致的变化,无需多做处理;还有就是如果女性已经出现阴道炎症状,无论黄绿色白带是突然出现还是周期性出现都应该就诊治疗。
3、豆腐渣样:这是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典型症状,出现这种情况都建议及早去医院就诊。
4、粉红色:这是女性白带带血的表现,白带带血在病理情况下可能是内分泌功能失调、炎症、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表现。癌症很可怕,所以不论这血是不是同房后出血,女性都应该及时至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5、暗红色、褐色或黑色:即非经期阴道出血。会出现褐色或黑色是因为出血的时间较长,血红蛋白内的二价铁已被氧化。非经期阴道出血是炎症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是女性内分泌功能失调、子宫疤痕憩室、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和外伤。碰到此种情况依然建议及时至医院就诊。